创新新时代法学教育,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 武红梅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法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具备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已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坚守法学教育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法学教育模式,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贡献智慧与力量,成为当下研究重点关注的新课题。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理论素养与跨学科融合

    传统法学教育往往以部门法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虽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各法律领域知识,但易导致知识碎片化。因此,应引入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法学知识划分为基础理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涵盖法理学、法制史等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则围绕宪法、民法、刑法等核心部门法展开,确保学生掌握主要法律领域的知识;选修课程模块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未来职业规划选择跨学科或特色课程,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法等;实践课程模块则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形式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应注重法学理论的深度挖掘与广度拓展。一方面,通过引入经典法学著作研读、法学前沿讲座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融合方式,如将法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深挖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法学教育价值引领

    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法学教育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其一,强化政治认同与法治信仰。法学教育应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其深刻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同时,法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即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治实践的参与,使学生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始终相信法律的力量,愿意为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二,深化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在法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择能够体现家国情怀的经典案例、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例如,在讲解宪法时,教师可深入剖析国家象征与标志、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其爱国情感;同时,讲述法律史上的英雄人物、法治建设中的杰出贡献者等事迹,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和效仿之心;并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法律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其法律信仰和道德情操。其三,注重道德修养与人文关怀。法律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品德,以更好地践行公平正义、维护法律权威。在民法典等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合同履行的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的诚信要求等,强化学生的诚信观念。同时,法学专业课程中涉及的人权法、宪法中的公民权利等内容,体现了对个体尊严和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教师可深入讲解国际人权公约、国内人权立法等,增强学生的人权意识,培养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人文情怀。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新时代法学教育应紧紧围绕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标准,立足法务工作实际特点与需求,切实推动法治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变革。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法学教育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讲解与言语说教模式,引入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为法学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实例支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法治素养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法治价值观。首先,整合多方面法学教学资源,讲解理论知识时引用慕课、厚大法考等平台上的教学视频,并结合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实际犯罪案例,加深学生对法律条文或司法审判原则的理解。其次,应创新线下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作课堂主体,采用小组讨论、模拟法庭、现场辩论等模式,让学生围绕复杂深奥的罪名、法律条文以及疑难案例展开深入探讨,以逐步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辨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而不只是对法律条文或者法律概念进行简单记忆。最后,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法律实践机会。高校可依托校企合作形式与当地的法律实务部门或者法律服务公司合作,一方面选派优秀的法律专家或者从业经验丰富的律师进入学校开展法学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定期进入法律实务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与案件分析推理能力。

    (作者单位系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当前:B2版(2024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