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深度融合
涂婷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立足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理应坚定“四个自信”,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高校应主动肩负起立德树人使命任务,加快推进思政教育与“四个自信”教育的融合,着力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激励其主动肩负起时代与社会赋予的使命任务。

    用好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教育是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强烈认同,并将其转化为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内在动力,引导青年学生走上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正确道路。要让青年学生真正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利用好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运用思政教育中的丰富理论知识、教学素材以及辩证思维,深度剖析“四个自信”的产生根源、本质要求、宏大愿景,以及重要时代意义,使得青年人充分理解并认同“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逐步培养对“四个自信”的认同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成效。

    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要结合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与个性化理念,采用生活化、趣味化语言来阐释思政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四个自信”的历史规律、哲学原理、内在逻辑,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讨论,各自发表对于“四个自信”的个性化认知。例如,在讲解思修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人生价值实现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以“人生方向决定人生高度”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案例素材,整理成观点清晰、逻辑鲜明的论点、论据,然后在课上进行集中辩论,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重大发展决策中,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与自我追求。与此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推动思政教育与“四个自信”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学校可以组织“四个自信”主题的校园讲座活动,邀请新时期政治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围绕当前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新变化、新情况等进行深入讲解,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四个自信”对于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增强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情怀,促使其积极主动地传播弘扬“四个自信”。

    依托网络平台,加深思政教育与“四个自信”的融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与国家的价值理念都借助互联网渠道扩散传播。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抓住网络平台这一舆论阵地,通过搭建“四个教育”线上教育平台,开设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板块,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与理论内涵,培养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创建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四个自信”相关的文章、视频,以更加生动具象的时事热点、社会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与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系武汉工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十四五”湖北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研究成果;系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以提升“四个自信”为指向的高校党史课教学路径拓展研究(编号:22Z077)】

当前:B2版(2024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