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的脉动始终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更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仅对文化繁荣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促进具有积极影响。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政策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对中国文化政策的形成与创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一政策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多样化作品,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科学技术工作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自由发展方向,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鼓励创新。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通过上述政策演变可以总结得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文化政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的群众性,确保文化政策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文化创新,鼓励文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艺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后,中国文艺创作者立足马克思主义原理审视中国环境,为文艺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理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帮助中国文艺创作者深入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通过这种方法,文化艺术家能够立足社会现象,表达群众所思所想。其次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使文艺创作者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变革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出发,展现社会变迁中的人类命运。最后是革命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实现社会解放,推动文艺创作者在创作中表达对革命理想和社会进步的追求,以革命为主题,描绘革命英雄和群众的英勇事迹,激励读者参与到革命事业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了带给中国文艺创作者新的视角,还让中国文艺创作逐渐形成鲜明的群众性与民族性特征。文艺作品普遍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和命运,体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展示人民的奋斗与希望。例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作家在创作中也更加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作品以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老舍的《茶馆》通过北京茶馆的故事,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文艺创作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今后,中国文艺创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具思想深度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这样的创作实践,文艺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时代特征,传达人民心声,激发社会正能量,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产业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还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铺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举措,依托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突出文化的双重属性,即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并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对此,中国推出包括财税支持、融资体系完善、版权保护在内的多方位措施,旨在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文化消费从单一的娱乐功能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转变,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文化产业在新时代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挑战和机遇,文化产业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具体措施包括: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新手段,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如影视剧、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高文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努力跻身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国电影、电视剧、图书、音乐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历程,不仅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面向未来,中国应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研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文化发展策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新疆和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