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慈善文化,助力第三次分配
◎ 张春燕

 

    第三次分配作为中国财富分配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主体为支柱,旨在通过对资源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来弥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不足,缩小贫富差距,更好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制度既是立足于当代社会分配格局提出的科学制度,也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文化,基于中国人民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优良道德传统而构建的收入调节制度。弘扬传统慈善文化,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能够进一步促使更多民间力量踊跃投身于第三次分配,推动第三次分配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营造更加和谐、融洽的慈善氛围。

    一、优化慈善文化制度环境,推动第三次分配的规范化发展

    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是保障慈善公益事业发挥作用、促进第三次分配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石。依托传统慈善文化,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制度的规范化建设,能够有效激发人们遵守慈善法规制度、遵循慈善捐赠标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进第三次分配机制高效运转。首先,完善慈善公益事业的法律环境。传统慈善文化要深入人心,提高人们参与慈善捐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明确慈善捐赠各方的权利、义务,确保捐赠的物资和款项能够精准到位,切实惠及困难群体,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其次,加强慈善公益事业的标准化建设。慈善公益事业要讲究公平公正公开,以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捐赠善款善物,并遵循既定的制度规范来管理善款善物,定期公开慈善捐赠的结果、成果及社会影响,充分接受政府与第三方监管机构的监督,做到捐赠信息的有效公开。最后,加强慈善伦理宣传普及。各级政府机关与社会组织应协同配合,制定科学完善的传统慈善伦理文化普及宣传制度,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执行人员和宣传方式方法,鼓励人们参与慈善文化传播事业,为第三次分配提供助力。比如,组织开展社区慈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更多人利用课余时间、工作闲暇时间来帮助孤寡老人,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绵薄之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慈善公益社会氛围。

    二、拓展慈善文化传播路径,激发先富群体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性

    第三次分配的可持续发展依赖多元参与主体,凭借企业家、社会组织及多方力量的慷慨捐赠与支持,共同构筑起先富帮后富、携手共进的良好分配局面。应大力弘扬传统慈善文化,广泛传播其伦理规范,以此激励社会各界崇德向善、扶助困难群体,更加主动地投身于第三次分配,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共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首先,信息化时代下,传播传统慈善文化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渠道的传播作用,构建专门的慈善文化网络平台,作为传播传统慈善理念、展示慈善事迹、普及慈善知识的重要窗口。此类平台可借助生动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讲述古代慈善家的感人故事,彰显其高尚的慈善品德;定期发布慈善资讯,举办线上讲座和论坛,让公众深入了解传统慈善机构的运作机制及现代慈善事业的最新动态,进而提升社会对慈善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同时,平台可以设置在线捐款、志愿服务报名等互动环节,方便公众直接参与慈善活动,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有效实践。其次,社交媒体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弘扬传统慈善文化,可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精心策划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慈善宣传活动,邀请知名明星作为宣传大使,发布慈善公益活动视频、图片及链接,借助明星效应与网络媒体的广泛覆盖,进一步拓宽慈善文化的传播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慈善文化教育,增强人们对共建共富的社会认同

    传统慈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朴素的道德品质与民族精神。应加强慈善文化教育,强化人们对慈善文化、慈善精神的认同感,激励更多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群体的互相帮助,形成共建共富的社会慈善环境。其一,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大中小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张贴与慈善文化相关的宣传标语,定期组织开展慈善募捐活动,表彰奖励优秀的慈善模范榜样,深化学生对模范楷模的学习宣传,并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集中展示学校学生的慈善事迹;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传统慈善文化,讲解一些动人的慈善故事和古人的慈善文化精神,逐步陶冶学生对慈善文化的认同感;与地方文旅企业、博物馆等携手,依托当地悠久的慈善文化历史资源,定期邀请慈善文化大使、专家学者等走进校园开展传统慈善文化讲座,深入剖析第三次分配与传统慈善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厚植慈善美德的根基。其二,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社区可以成立专门的慈善工作站,定期组织志愿者发放慈善文化宣传册,向社区居民宣传慈善文化及相关政策,使其充分认识到传统慈善文化的重要性与深厚内涵,逐步提升居民慈善参与意识,鼓励大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传播人间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

    总之,传播弘扬传统慈善文化是提升人们参与公益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育更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力量,带动先富群体帮助后富群体,并激励困难群体积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劳动素养,具备良好的致富能力,为慈善公益事业贡献微薄力量,形成可持续的慈善公益社会环境。【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会计学院(财富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第三次分配视角下浙江省慈善事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高质量融合机制研究”(2024B054)部分成果】

 

当前:3版(2025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