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有吃油茶的传统。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能吃上元宵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反倒是年年岁岁元宵节,吃母亲煮的油茶,成为经年累月的美好印象。
记得每年正月十三的下午,母亲就开始炒用于煮油茶的油茶面。现在想起来,炒油茶面不算过于复杂烦琐,所需材料也是寻常所见,不过是白面粉、花生米、芝麻、花椒、大料、盐等。
午后两三点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得屋子里暖暖的。母亲炒油茶面是很认真的,用火钳捅开煤火,炒锅内放少许油,然后将半碗花生米倒入炒锅,不断用铲子翻炒。火苗渐渐蹿了上来,炒锅内一阵噼噼啪啪,立即将花生捞出倒在案板上的簸箕里。在等待花生米放凉的过程中,母亲将花椒、大料放入蒜臼里,咕咕咚咚将其捣碎……10来分钟后,花生米已经放凉,母亲再将花生米的皮搓掉,用簸箕将其筛净,用擀面杖在案板上将去了皮的花生碾成碎末。
下个环节就是炒面了,炒面需要小火翻炒,因此母亲在炒面前,会将煤火下面的出渣口用东西遮挡一下,再将面粉倒入炒锅内。蓝蓝的火苗舔着锅底,母亲用木铲不断翻炒,让面粉受热均匀,直到白面粉开始冒热气,里面的水分渐渐稀少,面粉也就变成淡淡的黄色,这预示着面粉即将熟了。这个时候,母亲将准备好的花生碎末和碾成粉末的花椒、大料和芝麻粉均匀撒进炒面里,继续翻炒使花生碎末、芝麻和面粉均匀地混合,即可出锅。
油茶面的香气早已氤氲在不大的空间里,刺激着我们姐弟的味蕾。趁妈妈不注意,我们会从晾晒油茶面的簸箕里抓上一小把塞入口中,偷吃的香味确实“非同一般”。母亲叮嘱我们,想吃油茶还要等到正月十五。时间也在天空中鞭炮的钝响中到了正月十五晚上,这个时候,用油茶面做的油茶,已经开始在煤火上煮着,在将要出锅前,母亲会在油茶里添加一些煮好的扁食、泡软的海带丝、油绿的菠菜……
窗外的鞭炮声一阵一阵响起,火光映红了窗棂,油茶已经盛满一碗又一碗,父亲和母亲虔诚地将油茶供奉在列祖列宗的供桌上,只有等供奉过后,我们才能端起自己的油茶,开始享用起来,那个时候,我觉得那可是最好的美味啊!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母亲炒的油茶面、煮的油茶中感受着浓浓的爱,直到我们一个个长大。现在母亲去世近30年,但正月十五的油茶香,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尽管后来,我也会购买现成的油茶,但远远没有那些年母亲炒的油茶面、煮的油茶香,也许那就是母爱绵长、悠远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