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话清明
◎ 王秀兰

 

    清明时节,落花飞絮,春意阑珊。人间最美四月天,却亦有“情哀婉,神魂断,泪眼望穿”的伤感。且让我们“万般思情诗中看,煮诗清明间”。

    悲戚哀婉的祭祖诗。清明祭祖是中国传统习俗,但祭祖时难免触景生情,悲戚哀婉。那泪雨纷飞的场景,凝成一场诗雨,注入思念,鲜活在清明的雨季。“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描绘出一幅旷野坟冢间亲人泪雨祭洒清明的场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更加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祭祀习俗。清明这一天,南北山头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人们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啼血一般。

    清明诗中春和景明。春回大地,风和日丽,万物复苏,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人称“温八叉”的“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所写《清明日》一诗,就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踏春图:“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在清明的晨曦中,清蛾飞舞,色彩斑斓,宛若天公巧绘的一把绝美画扇。满园柳绿花红,生机盎然,郁金香也赶趟儿似的竞相开放。漫山遍野一片春和景明,让人心生欢喜。又是一年青草绿,梨花风起正当时,此时不赏春,更待何时?

    清明诗中游子梦。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折桂令·客窗清明》,则把客居他乡的遗憾和孤独的思愁巧妙地勾画出来:“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都说叶落归根,可诗人晚年却客居他乡,遗憾由此而生。恰逢清明节,诗人思乡的情绪更加浓烈。风雨落下,梨花凋零,窄窄的窗户,小小的窗纱。一个客居在外的人,孤灯相伴,回想着五十年来的人生,如梦般转瞬即逝,徒剩三千白发烦恼丝,挥之不去。天涯漂泊,游子孤独,所以,当看到一片生机的春日清明,不但提不起一丝兴趣,反而是春天的景色愈美,游子的心中越忧伤,读来让人心灵悸动,久久难平。

    清明诗中酒香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使“杏花村”名扬天下。“杏花村”具体指哪里,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一些地方的“杏花村”名垂千古,有的地方甚至将自己的品牌酒改称“杏花村酒”,许多文人骚客纷纷慕名而来,在“杏花村”的酒香中赏杏论诗,留下佳作无数。

    清明煮诗,人间最美。让我们沐着诗雨、浴着春风,行走在清明诗词间,煮一壶春的厚重或轻盈,品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感悟生命的内涵,“清”生命之惑,“明”生活之理,不辜负每个春和景明的清明天。

 

当前:5版(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