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4月17日报道,近日,多个以“范冰冰获国际大奖”“范冰冰获国际知名奖学金”“范冰冰获奖了”为标题的信息在网络风传。你以为获奖的是演艺明星范冰冰?实则不然,其实是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范冰冰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奖学金项目支持,获得了13.12万英镑的资助。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莫过于——科学家的名字,最终成为流量的噱头。当一位材料学专家耗费多年心血取得的学术突破,最终被简化为与明星同名的猎奇段子时,这已不仅是标题党的失德,更是社会价值判断体系的溃烂。沃尔夫森奖学金每年仅在全球遴选15人,中国大陆学者首次折桂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科研捷报,然而却被有心人在标题中刻意隐去“郑州大学教授”的身份,沦为流量的噱头。
这种“同名劫持”现象背后,是算法与人性弱点的共谋。在这场流量盛宴中,受害者不只是被“冒名”的当事人。那位在实验室埋头攻关的范教授,其困扰不仅源于个人名誉被娱乐化消解,更在于她所代表的科研群体始终难以获得应有的社会关注。我们习惯于为明星离婚案贡献亿级流量,却对改变人类未来的科学发现吝啬点击。这种集体性的注意力失衡,最终将反噬整个社会的发展动能。
平台规范“同名误导”的举措固然必要,但更紧迫的,是重建社会对知识价值的集体认知。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严肃的成就依赖娱乐的噱头才能被看见——这不该是奢望,而应是文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