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如何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沉淀”?
◎ 王志高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讯。

    微短剧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行业的深层矛盾——大量作品仍深陷“流量至上”的泥沼,悬浮剧情、同质化题材充斥市场。如何让这一新兴艺术形式摆脱“电子榨菜”的标签,真正沉淀文化价值,已成为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微短剧本质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消费”的产物。然而,“15秒必转折,结尾必留悬念”的剧情范式,使作品沦为算法喂养下的“数据饲料”。虽能短期收割流量,却难逃观众审美疲劳后的迅速淘汰。

    令人欣慰的是,政策引导与市场自觉正推动行业转向。广电总局“先审后播”制度的实施,以及“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非遗”等创作计划的推出,催生了一批兼具社会意义与艺术质感的作品。《大妈的世界》以黑色幽默解构银发群体的生存困境,《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文物唤醒文化认同,《家里家外》凭借真实细腻的家庭叙事斩获11亿播放量——这些案例证明,微短剧完全可以在有限时长内承载深刻议题。正如专家所言,“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应成为行业箴言,唯有扎根现实褶皱,才能让“快消品”升华为“时代切片”。

    笔者认为,精品化转型需多方合力。技术层面,“加速美学”“竖屏语言”“AI创作”正重塑微短剧的表达方式。《中国神话》全流程采用AI生成,《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借大模型复活古蜀文明,展现技术对文化传播的赋能。商业模式上,“微短剧+文旅”已显现巨大潜力,《一梦枕星河》带火苏州非遗景点,《恋恋小食光》助推陕西美食出圈,证明内容与实体经济可双向滋养。此外,主流媒体的入场亦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如总台推出的《东坡先生赶考记》、湖南广电“大芒剧场”的《风月变》等,均以专业制作提升了行业标准。

    6.62亿用户既是市场红利,更是社会责任。唯有将镜头对准真实的中国故事,在技术狂飙中坚守人文内核,微短剧才能真正从“数据游戏”蜕变为“文化载体”,在时代浪潮中沉淀下历久弥新的价值。

 

当前:B2版(2025年04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