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报道,春光明媚,“野采”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一到周末,不少人到水畔钓鱼捉虾、捡石头、摘野花,靠“野采”滋养心灵,洗去疲惫。对此,专家呼吁“野采”别乱采,当心破坏生态,一些动植物十分珍贵,采集者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从捞小虾、钓鱼到捡石头、摘野花,“野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渴望逃离钢筋水泥、寻找心灵慰藉的年轻人。有人通过“野采”缓解育儿焦虑,有人通过“野采”缓解学业压力……“野采”有着其独特的疗愈力量,更重要的是,“野采”以低成本、高参与度的特点,打破了传统休闲方式的局限。
然而,当“野采”从少数人的爱好变为大众潮流时,其潜在的生态影响便不容小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李理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生物链环环相扣,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交媒体助推下的“网红打卡”现象可能导致某些生态点位承受过重的人为压力。很多地方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能经不起“你采一点,他采一点”的累积性破坏。
笔者认为,面对“野采”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有温度的规则”,在满足人们亲近自然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自然教育中的“无痕山林”原则,倡导观察而不打扰、欣赏而不占有的自然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传播“野采”乐趣的同时,加入生态保护的专业指导,避免掀起盲目跟风的“打卡”热潮。最重要的是培养公众的生态素养,让每一位野采爱好者都能理解:真正的自然之乐不在于带走什么,而在于心灵收获了什么。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野采”现象的出现,恰恰反映了都市人群重建与自然连接的深层需求。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地否定这一趋势,而应引导其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健康发展。唯有在享受与责任间找到平衡,才能让“野采”不仅治愈当代人的心灵,也为后代保留一片可治愈他们的自然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