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探索
◎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中心小学 付孝国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图谱,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驱动力,同时也是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导向。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缺乏大城市的科学教育硬件设施,要搞好课外科技活动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构建“认知启蒙—实践赋能”培育体系,探索科学家精神从价值理念到教育实践的转化路径。

    利用乡村资源进行科技认知启蒙

    乡村小学开展科技活动的硬件设施相对大城市学校缺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见识也相对少,但是农村也有得天独厚可以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比如,随着经济发展,农村新建了很多跟以前不一样的房屋和其它建筑,它们是怎么建起的,建起来是做什么的,新房子和老房子建筑的理念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动物植物生长与当地环境、土壤的关系,中草药、蔬果种植和畜禽养殖用到了哪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传统农具和现代化农机具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原理分别是什么;做好乡村生态循环和环境保护我们能做什么……教师带动学生通过对这些身边资源的研究性学习,科学思维会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在认知建构中完成精神内化,热爱家乡、提升建设家乡能力的美好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以科技实践赋能学习行为

    科学家精神的培育需经历“认知启蒙—实践赋能”的转化。对于乡村儿童而言,一堂有趣且能够亲手实践的科学课,不仅能让他们从探究中收获知识和快乐,更能给他们带来自主意识、深度思考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家故事课程将抽象的爱国、创新、求实等精神要素具体化,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来阐释求实精神,从而让精神培育由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数据。

    科学教育结合实际生活最有效果。农村的生活环境为孩子们进行科技实践提供了跟城里孩子不一样的条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效仿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课本中的结论。在农村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引导学生们利用蔬菜大棚、养殖基地等资源,开展小考察、小调查、小操作,甚至鼓励他们提出改进的建议。孩子们观察青蛙的成长、蚕的发育、鸡蛋孵化等自然过程,进行数据记录与图表绘制,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也能学习科学观测的严谨态度。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种植、科学饲养,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以科学实践丰富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强师,让科学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要想让乡村科学教育搞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还是要牵住教师培养的“牛鼻子”。

    科学课程对任课教师的基本功有很高要求,科学教师不仅要善于说理操作,还要能够把科学的概念形象化、趣味化。这无疑是很高的要求。

    这一方面需要各级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补齐农村学校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短板,同时要加强职后培训,提升现有乡村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乡村科学教育也需要现有教师拿出创新与探索的勇气,立足乡村教育现实,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在花钱不多但效果不错领域多动动脑筋,让科学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探索出与现代乡村学生群体相适应的新型科学教育模式。网络时代,各种科学教师培训资源也相对容易获得。

    农村小学蕴藏着开展科技活动的丰富资源与潜在优势,只要教育者善于发掘、巧妙运用,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成长,科技活动定能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沃土。农田、农机、大棚、种子站、各种检测系统……用好这些资源能提升学生通识性的科技素养,更深入理解课内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用科技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当前:3版(2025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