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和《成都》是一股清流也是一面镜子
赵雷火了,火得有点让他措手不及。仿佛一夜之间,他担任词曲创作并演唱的《成都》,就火遍了社交网络。
有人说《成都》火得有点名不副实。跟上世纪90年代校园民谣鼎盛时期的代表歌曲相比,《成都》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甚至在赵雷本人的民谣作品中,《成都》都不是最出色的一首。它的爆红,更多有着运气的成分——一个强势的电视平台,一档万众瞩目的综艺节目,以及赵雷在节目中极富戏剧色彩的踢馆和逆袭。
一些赵雷的歌迷甚至感到不开心。微信朋友圈刷屏,这种爆红方式实在不适合赵雷这样的歌手,也不适合《成都》这样一首悱恻忧伤的民谣——就像清新小众的裙装,一夜之间变成了淘宝上的畅销爆款,这裙装本来的拥趸,再也不愿意穿着它出门了。
赵雷和《成都》的一夜爆红,不能否认确有运气的成分,但绝非毫无根由。在民谣音乐这个圈子里,他也拥有一批相当坚实、相当忠诚的歌迷。他近年来的演出,在圈子里已经具备相当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他之所以“不红”,名字和作品都不为大众所熟悉,只不过因为民谣音乐这个圈子相对小众,民谣音乐也比较冷门罢了。当他登上一个受众广泛、影响力巨大的平台之后,“爆红”似乎是水到渠成。
如果说,音乐是从人心到人心的最近距离,那么那些最能通达人心的音乐,也应该从人的心里面自然流出。真诚地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直面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这是优秀的音乐创作和演绎中的重要原则。赵雷携《成都》参加的综艺节目带有竞赛性质。在高手如林的赛场上,很多歌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炫技,试图凭借高难度、炫目的演唱技巧脱颖而出。许多表演不可谓不精彩,但赵雷简简单单、清汤寡水的一首木吉它弹唱,却犹如一股清流,从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演中胜出,不但征服了评委,还征服了万千歌迷。质朴和真诚,在这里展现了优于矫饰和表演的力量。
当然,因为一首民谣歌曲一夜之间受到热捧,就否定其他音乐流派和风格的价值也无必要。音乐流派和风格的多元化,既是音乐繁荣的重要表现,也是音乐繁荣的必然要求。然而,不管是什么流派、什么风格的音乐,创作者的真诚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回顾中国流行乐坛几十年来的兴衰起伏,也不难得出这一结论:那些传唱不衰、成为经典的歌曲,往往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在流行音乐创作和流传的繁盛时期,音乐工作者对艺术也更加具有真诚态度。一旦失去了真诚态度和真挚情感,哪怕音乐作品的制作成本再昂贵、歌手出场费再高、舞台和演唱技巧再炫目,作品也往往空有华丽表象,缺乏灵魂和力量,成为昙花一现的速朽之作。
在综艺节目的喧嚣海洋中,“一股清流”般的赵雷和《成都》,其实是一种另类般的存在。但这面质朴真诚的镜子,却可以映衬出许多质朴而珍贵的道理。这些道理,值得艺术工作者们“温故而知新”。 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