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忆家乡挂面香
龚德位(贵州)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连续干旱了几年,田里灌不上水,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指望着地里那仅存的一点儿粮食下锅,以至于那时餐桌上吃得最多的是用小麦换来的挂面。
  之所以称之为挂面,是因为加工的时候需把擀好的成条状的“条”挂在竹竿上进行晾晒,让湿面成型,然后再一捆一捆地用牛皮纸包裹起来。
  那时村里很多人家都缺粮,餐桌上总是米饭与面食搭配起来,吃一顿米饭,再吃一顿面食,其中煮挂面最为常见。每逢赶集的时候,乡亲们总会在背篓里放上几公斤小麦到集镇上去换挂面回来,放到家里以备粮食紧缺时充饥。
  由于生活过得很艰苦,很多家庭平时都买不起肉,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见到荤腥,常常煮的挂面都是清水挂面,讲究的人家会把萝卜、土豆、白菜梗等蔬菜切成丁,放到锅里用菜油炸至八成熟捞起来作为臊子。母亲为了让我们也能偶尔尝尝鲜,在过节气的时候总会精打细算,一定想方设法留出一点钱来做肉臊子。母亲先从集镇上买好肉,再拿回家切成丁,锅里放上油,先把花椒炸香捞出,放进肉丁煸炒至肉色发白,待油渗出后盛出来,放上辣椒面和蒜泥等调料,再把切好的豆腐丁放到锅里炒出香味放进陶罐里存起来,这便是我们儿时最期待的挂面肉丁臊子。
  每逢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煮挂面待客也是常有的事。煮挂面较煮饭要方便许多。母亲往往会去鸡笼里拾几个鸡蛋来煮成鸡蛋面,再丢进几片青菜叶子,这样煮成的挂面便是待客的高规格配置了。
  现在想想,离开家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有时间再回到家里母亲也照常会给我煮一碗鸡蛋面或者肉丁臊子面。吃着这美味的挂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挂面丝儿长,味道情更深”,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即使能吃到山珍海味,在我看来也远不如母亲那碗肉丁臊子面光滑筋道,那样滋味绵长。
当前:B3(2017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