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荫”好纳凉
赵柒斤(安徽)
        现代人讨论三伏天,习惯引用三国魏人程晓《伏日》中的“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其实,这是一首告诫诗,即伏天家家闭门避暑,衣衫不整,彼此不宜交际。那么,一家人在没空调、冷气、电风扇的房子里怎样独自避暑?我想,他们肯定各自躲进“书荫”里纳凉了。
        按“望梅止渴”心理动因分析,酷热读描写清凉景致乃至绿色植物的文章均能达“寒打脚底起,凉从心中生”的效果,我就有这样体会。多少个高温酷暑的日子,躲进“书荫”后,读一些“冰冷”的文字,我这个非常怕热之人竟然对苦夏渐渐地就失去了感觉。躺在床上或坐于案前,随手拿出一本书翻翻,用不了多长时间,心中的“火”便渐行渐远,怪不得先哲们说:“读书,是心田的绿化,思想的净化和精神的钙化”。
        与树荫用“朵”、凉风用“阵”等词语描述相比,“书荫”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个中滋味,全凭个人体味。反正,在炎热的夏天里,凭借一本书,我的内心便能轻而易举地进入绿意葱茏、溪水潺潺、细雨纷飞的境地。此刻,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都如一个吞纳天地之气的入口,使我的心田葱郁成一片风景,让我于酷热之中心静、气定、神闲。
        用“书荫”降温,要想“凉得快”,不妨读一读描写雪的诗词。譬如读诗人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前两句仅是形象写景,但后两句笔峰一转,便顿生深意,让人从眼前白雪覆盖原野的景致,产生了“盖尽人间恶路歧”的联想。而读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对雪二首》中的“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感受到的寒意就明显重于高骈的《对雪》。当然,说到致冷程度,高、李二人的《对雪》远不及高濂的《山窗听雪敲竹》:“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逥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在大汗淋漓的伏天,读如此“冰冷”文字,让人品咂不已的同时,诗中冷嗖嗖的寒气顷刻间便令人凉了下来……
        想要凉风微微吹来,翻翻诗词也是不错的选择。无论是朗诵白居易的“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秦观的“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还是读孟浩然的“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杜荀鹤的“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杨万里的“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等,都能感受到有一种自然的凉风微微吹向心房,不知不觉便忘记了窗外世界的热气腾腾。
        闷热的夏夜里,还可以用古人的志怪小说、传奇笔记等文字避暑纳凉。翻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看看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裴铏的《传奇》,顿觉周身的热气尽消,人一下子便轻盈起来,思绪更是生出无限的神往与想象。
        所以,书与树虽同音,但“书荫”与“树荫”却有本质的区别:树荫只遮挡烈日,“书荫”却可清凉心灵;树荫只在烈日当空照时发挥作用,而“书荫”却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寒冬的夜晚它也可使你倍感温暖。更重要的是,人在“书荫”里,既可上九天揽月,也能下五洋捉鳖;既可逆时光任意穿越,也能顺时光一眼万年。“书荫”纳凉之妙,实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前:B3(2018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