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作业负担之关注“双减”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双减”《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等等。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到底该怎么减?本期话题探讨如何减轻作业负担,下期话题探讨如何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抓措施

    减负政策多,落实是关键

    唐伟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但是,作业只能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续,不是老师为了提高应试成绩而给学生增加的过重负担。作业负担过重,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压力,使其身心疲惫,也让广大家长难以应付,陷入“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的境地。因此,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在倡导作业减负,从教育部到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都多次出台减负政策。

    此次中办、国办的“双减”《意见》提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这些规定,在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就有体现。在这几年,有的减负政策甚至明确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这些无疑都是极好的。

    这些作业减负要求,关键在于能否全面落实。首先要靠学校和老师努力。布置作业的初衷应该是,让学生巩固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听课效果,而不是通过大量刷题来提高学习成绩。在这样的理念转变之下,学校和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创新作业类型,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合理确定作业数量,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学校及教师是作业减负的重要环节,理当负起足够的责任来。

    要让学校及教师真正给学生减轻作业负担,相关措施必须执行到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作业管理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督导部门要将作业管理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作业设计、批改和反馈情况纳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考核评价。在笔者看来,关于作业的考核评价,应听听学生的反馈、家长的意见,这种考核评价还应有追责机制,从老师问责到校长。

    教育部上述《通知》也提出,在作业管理上,各地要设立监督电话和举报平台,畅通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切实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笔者认为,监督电话和举报平台应广而告之,使社会公众普遍知晓。举报若有效,有利于让作业布置更规范。

    抓创新

    作业分层次,学生更喜欢

    郝冬梅

    “双减”《意见》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这让笔者想到了“自助餐式作业”。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宁波鄞州区教育局针对公众关心的作业问题,推出了分层作业、“自助餐式作业”,这一改革在全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所谓“自助餐式作业”,就是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作业,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设计出多个层面的作业,用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内容组合出多种作业,供学生选择。说白了,就是要实现作业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完成。

    给作业减负,的确需要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探索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长期以来,现实的教学情况是,一样的讲授,一样的内容,一样的作业。学生对于作业是无法选择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作业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学生不一样,作业的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相同的作业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为没有做到因人而异,也不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以致于把做作业当成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久而久之,不少孩子也就厌倦作业。

    给作业减负,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晚上10点之后不做作业,不强迫家长检查作业,学生的作业不能太深……这些尝试都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好做法。但还需要看到的是,即便作业数量少了,对一些孩子来说,未必就能减轻负担,另一些孩子也可能会“吃不饱”。作业的深浅,作业的多少,作业的内容,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像“自助餐式作业”就显得别有味道,宁波教育部门提出要把“作业”变成“作品”,让教师承担更多责任,比如,教师需要依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爱好,不同成绩,有重点地设计不同作业,各学科教研员发动骨干教师,以省教研室编写的作业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区实际,精心设计编写特色作业,作业内容分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思维拓展三个层级,较好地体现了分层作业的要求,提供几种作业方案让教师和学生自己选择,激发了教师设计作业和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作业布置要在创新中"活"起来、少下来,应成为“双减”《意见》发布之后,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探索。

    抓家长

    校内减作业,要防家长增

    张西流

    “双减”《意见》提出,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笔者认为,在作业减负上,就需要家校协同,以防止校内减作业、家长增作业。

    近年来,关于学生长期熬夜写作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身体健康的现象不鲜见。常常见到有学生晚上写作业到深夜零点以后,第二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能够想象学生身心之疲惫。可以说,作业负担已成为不少孩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基于此,中央出台“双减”《意见》,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义重大。

    这些年,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规定比较常见。回顾作业减负历程,尽管各级教育部门的“减负令”锲而不舍地推出,却难见实效,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前不久,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尤其是家长圈掀起不小的波澜。此文间接提出的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学校在实施减负,但因为升学压力不减,家长又纷纷为孩子增负。换言之,即便学校执行了“减负令”,也难以阻止“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发生。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许多家长嫌学校作业少,建群“加作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可见,若想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家长也必须执行“减负令”。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要拔苗助长;同时要告诫家长: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是每个父母的职责,在孩子的学业上不要违背教育规律,不要以“好心”扭曲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有网友曾经建议,教育“减负令”应增加处罚条款,不仅针对教育部门和学校,家长违反了“减负令”,也应进行必要的惩戒。先不谈此建议是否可行,至少代表了一种心声:家长增负,让减负名存实亡,也应重视。

    当然,要让家长不增负,配合减负,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对基础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学内容、考试招生制度等改革,让家长不焦虑。在高考招生方面,要打破“唯分数是举”,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参考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以此倒逼学校走上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驾齐驱”的健康发展轨道,同时也让家长对高考招生保持良好心态。

    抓课堂

    课堂有质量,作业何需多

    刘运喜

    “双减”《意见》提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的确,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作业负担,除了减少作业量,控制作业时间,另一个重要核心和关键在课堂,最需要用心用情用力的地方也在课堂。

    抓好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并做好答疑辅导。正如“双减”《意见》所要求,“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

    抓好课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渠道。学校落实减负工作,根本举措就是抓紧抓好课堂,保证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抓住课堂,就抓住了“牛鼻子”。

    为此,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监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要做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者,必须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国家负责,认真教研和备课,认真组织课堂,用好课堂四十多分钟,保证课堂的最大效益。

    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融入课堂。学生的态度、参与情况,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

    课堂教学质量也离不开优质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教育部门要组织重点校、骨干校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优秀名师示范课堂,把优质的课程资源共享给乡村校、薄弱校,给他们以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必须牢牢抓住课堂,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优秀的学生是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课堂有“含金量”,学生喜欢听课,就能从中受益。课堂有质量,作业何需多?

    抓课余

    课余多玩乐,精气神更足

    张瑾

    “上学时最讨厌的事情莫过于写作业了,终于等到了放学,还有作业,终于等到了放假,还有作业!”这是一个小学生曾经吐露的心声。这样的中小学生绝对不在少数。他们普遍面临的现状是,放学放假后的课余时间基本都被作业占据,没时间看书,没时间玩乐,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发展。

    因此,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必须尽量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如何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双减”《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时长,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要求,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这两条要求是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的必要遵循。遵循了这两条要求,才能为孩子们赢得更多课余时间。

    孩子们有了较多的课余时间,身体健康才会得到保障。长期以来,由于作业多、压力大,有的孩子在公交车上写作业,有的在医院打着吊瓶写作业,还有孩子调侃“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被骂去写作业的路上”。种种状况,让孩子们很憔悴,有的孩子早上起不了床,晚上不敢睡,课堂上哈欠连天。将课余时间尽量还给他们,他们晚上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睡觉,不用从早到晚一直处于疲劳之中,身体健康才有根本保障,学习求知的精气神才会更足。

    有了充足的课余时间,家长就可以引领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锻炼劳动能力,从劳动中增长才干;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如跑跑步、打打球等;也可以开展家庭阅读,参与社会文明实践活动……这样既可放松孩子的身心,给其身心减负,又能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还可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

    当然,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之后,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千万不能用手机或者电脑作为作业的“替补”。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上,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律,协同控制使用时长,以保护好孩子的视力健康,同时避免沉迷网络。

    “双减”《意见》还提出,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这是寄宿制学校在作业减负之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对课余时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又会导致一些学生无事可做,如果让功课又来占据课余时间,那就与减负初衷背道而驰。寄宿制学校要与家长共同想办法,拿出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的“最佳路径”。


 

当前:B3(2021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