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指出,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介绍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发现、特色技艺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中国的节气与习俗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承载了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也为学校开展节气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十四节气的流转是一本自然之书。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近年来,我开展了节气班本课程,在节气课程中讲述节气老故事、体验节气习俗、开展节气种植。
在节气课程中发现节气之美。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播种新希望。我们充分发挥节气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发了“跟着节气去劳动”班本课程,将劳动教育与节气相融合,以节气为劳动载体,以知情意行为手段,探索传统节气教育的新内涵。3月立春时,学生们在学校韶耕园种下苔菜种子,历经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等节气,经过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在5月迎来了收获,拔、洗、捆苔菜,两个月的劳动成果成为了学生奖品。11月,霜降时节,我和学生一起移栽油菜,到来年小满收割。在劳动中,学生们感受到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生产劳动特点,进而体会到节气的重要性,感悟顺应自然的美,传承节气文化。
在跨学科融合中感悟节气之美。读,然后写绘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节气主题的读写绘,开启了学生们思维想象的空间,将绘画语言与口头语言结合,丰富发展了学生们的想象与表达能力。我引领学生们查找相应节气的诗词谚语,让学生读诗诵词,在诵读中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读完有关节气的诗词或绘本后,学生们用连环画、图配文、文配图等形式,展开想象,用一幅幅充满趣味的图画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于节气的理解。有的学生还进行了“诗情画意”的诗配画活动,用七彩画笔描绘出了古诗的意境。
科学老师从节气科学的角度,查找有关节气的简介,让学生简单了解节气的习俗等相关知识;音乐老师选择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歌曲,如《二十四节气歌》《立春》《清明》等,让学生在旋律与节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节气之美。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今年上半年,我们以清明节气为切入点,开展“趁清明 绣蹴鞠”劳动实践课程,通过“手绣蹴鞠,学工艺”“动手实践,缠母球”“绣制鞠球,齐展示”等手绣蹴鞠劳动环节,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感受独特的蹴鞠文化。
蹴鞠活动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临淄重蹴鞠,曲城好击刺”,蹴鞠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它起源于临淄,从唐代开始,临淄就盛行在清明时节外出踢蹴鞠。近年来,手绣鞠作为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助力足球起源地文化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基于此,班里的热心家长邀请手绣鞠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杜少霞老师走进课堂开展手绣蹴鞠课程。杜老师给学生们介绍了蹴鞠的历史、运动规则、古诗词中关于蹴鞠的描述以及足球的演变过程等,详细讲述了蹴鞠的缝制方法,并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制作蹴鞠。在杜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学习了如何穿针引线,如何缠线打圆,如何定位下针,如何缝制腰线等等。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学到了蹴鞠文化。
通过节气课程,我和学生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节气,学生发展道德、习得文化,并内化于心,对于节气的体会感悟也不断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