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行为增添城市文明底气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城市治理
杨澜

    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06,首次迈上90分高位,保持了十六连升的良好势头;持续开展的共享单车乱停放、背街小巷环境、“文明养犬”、公共场所控烟、不文明游园、医院安全秩序、垃圾分类、乱堆乱放、社会环境、文明上网等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随手拍”“门前三包”“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控烟集中专项执法月”等活动成为落实《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有效举措;全市16个区都形成了贯彻落实文明条例、助力文明城区创建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

    9月8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发布,对两年来全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向全社会展示全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开展情况,进而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共同推动文明北京建设。

    ◎ 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融入城市治理

    2020年6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进入德法共治的新阶段。《条例》实施两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文明行为和文明风尚行动,推动实现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城市服务更加优质、城市秩序更加井然、城市环境更加优美。

    两年来,北京广泛开展《条例》宣传,统筹多种传播形式形成立体化、广覆盖宣传态势,营造了“学文明条例,守文明规则,建美丽北京”的浓厚氛围。并通过榜样示范、文明引导,倡导市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培育文明风尚。目前,“北京榜样”主题活动推出市民身边榜样达44万人。4人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全国道德模范达到21人。同时,扎实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市现有的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62个文明实践所、6934个文明实践站,已经成为传播新思想、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重要阵地,“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等为代表的首都志愿者,遍布城乡基层。此外,全市坚持创建为民利民靠民,充分发挥文明城区创建龙头作用,统筹推进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活动,全市现有全国文明城区6个,全国文明村镇72个,全国文明单位276个,全国文明家庭22户,全国文明校园15所。

    ◎ 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城区文明提质增效

    《条例》一颁布,北京市就把《条例》的精神要求贯穿融入到文明城区创建的理念思路、规划要求、测评考核和各项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互促互进、相辅相成的工作格局,有力深化拓展了文明城区创建,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有效经验。

    坚持首都站位。始终立足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增强首都意识,突出首善标准,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惠民,扛起首都责任,全力打造市民满意的幸福之城。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融合贯通,形成以党建把方向、增活力、促成效的良好局面。

    坚持系统思维。加强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融合,与相关法规条例相衔接,与中央部门、驻京部队有关工作相协同,确保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有效落实。

    坚持共建共治。逐步形成首都文明委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推进、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此外,北京市还以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将文明城区创建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实施“文明城区创建的三年行动计划”。同时,不断健全机制,出台《关于加强文明城区创建组织力量的若干措施》,加强与“12345”热线对接,完善调度、检查、督导、约谈、通报、培训机制,形成有效管用的创建工作机制。

    ◎ 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科技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科技水平,《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还明确了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下一步,北京将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深化文明城区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要求部署,大力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认真发挥首都人才多、盛事多、文化资源多的优势,引导宣传教育成果及时转化为具体的文明实践。

    同时,通过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激发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调动市民个体向善向好的内驱力,引导市民群众自觉成为文明行为促进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和守护者。并增强“讲好文明故事”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科技水平,强化公共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推动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北京还将完善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文明行为记录制度、道德典型人物的关爱礼遇机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当前:B1(2022年09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